腹部CT检查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核心手段之一,凭借其高分辨率成像和广泛的适应症,已成为临床诊断腹部疾病的重要工具。它能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形态、密度及异常结构变化,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灶并制定治疗方案。
一、腹部CT检查的核心功能与覆盖范围
腹部CT通过断层扫描技术,可覆盖从膈顶至盆腔的多个器官,主要包括以下区域:
1. 实质性脏器:如肝脏、、、肾脏及肾上腺等。
2. 空腔脏器:包括胃、小肠、结肠、胆囊及膀胱等。
3. 血管与淋巴系统:如腹腔动脉、门静脉及腹膜后淋巴结等。
通过不同密度的影像对比,CT能识别器官的炎症、肿瘤、结石、出血等多种异常。
二、腹部CT可诊断的常见疾病解析
(一)肝脏疾病
脂肪肝与肝硬化:脂肪肝表现为肝密度降低;肝硬化则伴随肝脏体积缩小、边缘不规则及门静脉高压征象。
肿瘤性病变:包括肝囊肿(圆形低密度影)、血管瘤(强化特征)及肝癌(边界不清的肿块,增强后“快进快出”表现)。
(二)胆囊与胆道疾病
胆结石与胆囊炎:CT可清晰显示胆囊内高密度结石及胆囊壁增厚、周围渗出等炎症表现。
胆管癌: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胆管扩张。
(三)病变
急性炎:肿大、密度不均,周围脂肪间隙模糊;若增强扫描发现坏死灶,提示重症炎。
癌:胰头部肿块伴胰管扩张是典型征象,增强后强化程度低于正常组织。
(四)肠道与泌尿系统疾病

肠梗阻:CT能显示肠腔扩张、积液及梗阻点,区分粘连性梗阻与肿瘤性梗阻。
肾结石与肾癌:结石呈高密度影;肾癌则表现为肾脏肿块,增强后不均匀强化。
(五)急腹症与创伤评估
胃肠穿孔:腹腔游离气体是诊断关键;阑尾炎则表现为阑尾增粗、周围渗出。
脏器破裂:如肝脾挫裂伤,CT可显示器官内血肿或包膜下出血。
三、检查前的实用建议与注意事项

(1)检查前的准备工作
禁食与饮水:检查前需禁食4-6小时,避免食物干扰影像;检查前30分钟饮水500-1000ml以充盈胃部,提高对比度(急性炎、肠梗阻患者除外)。
去除金属物品:如腰带、首饰等,避免伪影干扰诊断。
(2)平扫与增强CT的选择
平扫CT:适用于结石、肠梗阻、外伤等疾病的初步筛查。
增强CT:需注射碘造影剂,用于肿瘤、血管病变及炎症的定性诊断。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(3)报告解读小技巧
密度与形态:低密度影可能提示囊肿或脂肪病变;高密度影常见于结石或钙化灶。
强化特征: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,炎症则表现为弥漫性强化。
四、腹部CT的局限性及患者关怀提示
1. 辐射暴露:单次腹部CT的辐射剂量约为10mSv,儿童、孕妇需谨慎选择。
2. 病变早期筛查:部分早期肿瘤或微小炎症可能漏诊,需结合超声、内镜等检查。
3. 特殊人群关怀:糖尿病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后需监测肾功能;焦虑患者可提前与医生沟通镇静方案。
五、总结
腹部CT凭借其精准的影像学优势,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对于普通人群,定期体检结合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;对于已出现腹痛、黄疸、血便等症状者,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完成检查。通过科学的检查流程与结果解读,患者能更高效地与医生协作,共同守护健康。